国家出台双减政策,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,然而,家长们的焦虑,却在与日俱增。
这些焦虑的父母,都是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父母: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,营造最好的学习氛围,甚至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。
有人说,从今以后,孩子的成绩,更得全方位的拼爹拼妈。因为孩子们自由的时间变多了,家长们就得花更多的精力,才能把孩子的学习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很多家长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,他们愿意为孩子的学习负起责任。
但是,这些尽心尽力的家长,很可能早已走入一个教养的误区:他们忘记了,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过多参与和安排孩子的学习,是一种“越界”。
在越界的行为里,越是尽心尽力,越可能亲手断送孩子的未来。
1.不懂界限的家长,养不出不懂独立的孩子
很多人对“界限”一词是陌生的。甚至有人觉得“界限”是不好的,“界限”代表“距离”,意味着两个人之间要“划清界限”。
事实上,即便是对“界限”存在误解的人,也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维护着自己的“界限”。
设想当你劳累一天,下班回家倒在沙发上的时候,听见一个声音对你说:“坐直!你看你都驼背了,今天的业绩完成了吗?”
此时你一定很讨厌这个声音,觉得他干涉的太多了,他越过了你的“界限”。
“界限”意味着,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需求。
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,哪怕是很小的孩子,也会有自己的独立意愿。
然而,生活中,对孩子越界的父母无处不在。
比方说,小孩子都喜欢踩水坑,这是一种只在下过雨之后才会有的体验。当一个小孩,第一次看到雨后的水坑,体验到自己跳上去水花四溅,他就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欣喜和激动。但这时候很多家长会去阻止孩子,甚至威胁和训斥孩子。
而所谓尊重他人的边界,就是尊重对方选择的权利。
当孩子对水坑产生好奇,就有了踩一踩的需求,家长如果去阻拦孩子,就是在剥夺孩子的权利,他的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。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去了哪里呢?
当需求未被满足,就会产生负面情绪,负面的情绪可能会被埋在心里。或早或晚,那些积压的情绪,便会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。
《正面管教》中有句话说:“每一个行为不正的孩子,其实都是一个需求未被满足的孩子。”
可遗憾的是,往往我们只能看到孩子不正当的行为,却看不见孩子那颗未被满足的心。
回到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来,很多父母愿意说这样的话:“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没有怎样怎样,所以现在才怎样怎样,因此你一定要怎样怎样……”
这些父母忘记了,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如果家长过多的参与其中,就势必会阻碍孩子自我意愿的发展。
而偏偏学习又是一件需要付出时间和辛苦的事情,家长干涉过多,孩子就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。
更加遗憾的是,很多家长,都是在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之前, 就已经扼杀了这一可能。
网上有一个有趣的段子:让牛顿投胎到你家也没有用,只要牛顿在苹果树下刚躺下,你就要喊“赶紧写作业去!”。
这样的家长,在生活中就会对孩子“越界”,在学习方面更会如此,还会美其名曰为了孩子“尽心尽力”。
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办法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,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活做主,那么这个孩子,就很难成长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。
2.不越界的家长,首先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
很多最初知晓“界限”的家长,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,以为“界限”就是妥协、就是放纵。
他们可能会说:“难道就不管孩子了吗?”“放任不管,不是会更糟糕吗?”
所以,很多人都不敢去尊重孩子的“界限”。
事实上,遵守“界限”不等于“放纵”,“界限”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。
真正的“界限”是带着温度的,双方都能体验到被尊重。
因为“界限”不止是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需求,也意味着要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。
回到小孩子踩水坑的案例中:
几乎每次雨后,我们都能看到跃跃欲试的孩子,和在一旁呵斥的家长。此时家长最大的担忧,就是孩子的鞋子会变湿,所以有些家长才会以威胁和责骂的方式教训孩子。
如果这时家长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、理解孩子,那么他就能够明白:孩子这样再正常不过了,问题的根源,是自己内心对孩子的不接纳。
借由此,家长或许就会允许孩子去踩水坑,又或许会温和的告诉孩子,为什么现在不能踩水坑。
只有当一个人能看见自己的内心,他才能够为自己的感受负责。
也就是说,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,而不是过分的要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当双方的需求不同,家长又以权威的姿态教育孩子时,孩子的内心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,这时所谓学习的内驱力养成,就成为一种传说了。
事实上,我们与小孩子的交流,其实与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是一样的道理。
人际关系中摩擦是难免的,两个人的想法不同是每段关系都会出现的事情。我的感受,你的需求,纵横交错,混在一起,仿佛一团乱麻。
我们真正应该做的,是尊重对方、也尊重自己的感受,为自己的情绪负责。当家长过分的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,真正应该改变的,首先是家长。家长应该首先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,再来考虑,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,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。等到孩子明白,学习好或者不好,是他自己的事情时,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意愿,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3.相信,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生长的力量
很多人都听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“四块糖果”扶正了一个孩子思想和行为的故事。陶行知先生看见一个男孩正要打其他的同学,男孩怯怯的来到陶行知的办公室,以为要遭受惩罚,结果却先后收到了以“准时”、“尊重老师”、“动机正确”、“知错能改”为由的奖励。我们都会赞叹陶行知先生的大智慧,先生之所以能这样做,是因为他知道并且相信:每一个生命,都渴望向善生长。
我还记得自己刚看完这个小故事那天家里发生的事情,那天刚好是周日,傍晚时分,我女儿莫名其妙的就哭起来了,问其原因,她说:“怕周一老师考生字她不会。”
有时候我们急于管教孩子,皆源自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。
其实只要家长能认识到,任何生命,都有向善生长的力量。
那么,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,孩子自然就会茁壮成长。
有智者说,这个世界上一共就只有三件事:我的事、你的事、老天的事。
管好自己的事、不干涉他人的事,同时应对好外界的事,这大概就是最通透的活法了。
愿每一位父母都能,管好自己的事,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影响孩子,而不是把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来源: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(ID:readingclub_btfx),作者:小米,读书点亮生活。
如果你有其他任何问题,点击官网右下方在线咨询、左下方留言,即可享受1对1免费服务
官网:www.xdjunxiao.com

分享到 :
0 人收藏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五金修配网 |网站地图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8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