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 发表于 2022-1-5 16:58:12

不要在“鱼缸”里养孩子!

养孩子是一门学问。想要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,你就需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。——虎妈“你说,我是不是一个很差劲的妈妈?”前两天表姐和我视频时,突然这样问我。她儿子在初三这年,突然厌学了。她一度以为儿子只是青春期逆反,直到那天,儿子用小刀在手上划了一条条血口,她才惊觉儿子病了。在儿童精神科门口,她看着人潮汹涌的抑郁症小患者,和一位位焦虑的父母,她突然意识到:抑郁,离孩子并不远。
想起从业近30年的心理学家陈默老师,针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抑郁现象,曾大胆“预言”,她说以后家长见面可能都是这么聊天的:“你孩子抑郁了吗?”“嗯,抑郁了,重度。”“哦,我们家还好,轻度。”不寒而栗!
陈默老师还根据大量临床经验发现了一个规律:抑郁的学生中,优等生居多,且数量上呈逐年上涨趋势。
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好学生,最终却抑郁了,为什么会这样?
最近刚好看到两则案例,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。
辛苦培养的学霸儿子却成了抑郁症患者第一个案例,来自《中国教育心理学》网站上一个名叫南楠的13岁男孩。
从小到大,他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学霸。他在学校担任班长,获得过很多省市比赛的大奖,还考进了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。
可就在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时,南楠出事了。因为辛苦排练的朗诵作品没被学校选上,南楠一时无法接受,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进卫生间嚎啕大哭,还时不时地胡乱吼叫,甚至用头使劲撞墙。
父母吓坏了,立马带他看了心理医生,检查结果让他们震惊:儿子患了中度抑郁症。
他们完全不信:“一个好好的孩子,还是学校的学霸,就这么一点点挫折,怎么突然就抑郁了?”
原来,儿子的病根,来自妈妈的过分管控。
妈妈为了方便观察儿子学习,房间的门只能开不能关,每天下班回家,她都要翻看南楠的手机,觉得哪个朋友不行,就要立刻删掉;南楠的每一个兴趣班都是妈妈替他选好报的名,就算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上;就连平时穿什么衣服,剪什么的发型,妈妈都要替他决定好。
好几次,南楠被压得喘不过气来,尝试向妈妈沟通,却遭到妈妈的质问:“我做这么多,都是为了你好,你怎么就不懂呢?”从那以后,南楠的心就紧闭了起来,再也不愿对父母敞开。
直到被诊断抑郁,他妈妈才发现,原来自己的“为你好”,成了伤害儿子最深的元凶。

担心女儿未来吃苦却把她逼到自残第二个案例,来自《少年发声》栏目里的小依。
她父母曾经吃了很多读书少的苦,所以对她一直高要求,高管控。
一年级时,她被父母一左一右夹着,一边哭一边练英语听力。二年级时,妈妈给她报了超常班的奥数,她听不懂,妈妈就一直骂她。五年级时,妈妈一口气给她报了3个“小五班”,每次一学习就是四五个小时,还外加奥数班,英语班,手风琴班……
上了初中后,她每天都要写作业写到凌晨。初三时,更是饭后7点开始写作业,一写就是6个小时,凌晨1点才能睡觉。
高中后,周六一天四门辅导课,学校上课前,已经把要学的内容学过一两遍了。
一路以来,她的成绩很优异,但每次考不到第一,就会被爸爸嘲讽,被妈妈批评:“别人家孩子怎么就能考第一,你就不行?”来自父母长期的打击和否定,让她深信自己就是个垃圾,即便考了班级第一,仍然很自卑,觉得自己是多余的。
重压之下,她开始了自残,在四年级那年,她开始啃指甲,常常啃到出血,直到痛在全身蔓延开来。她还用铅笔划手臂,借此让身体上的痛,来麻痹心理上的痛。从初二开始,自杀的念头就一直徘徊在她脑海里。学习,学习,学习。
从小到大,她如同一个提线木偶般,没有选择,没有自由,没有喘息的空间。自残,就是她发泄情绪的唯一出路。

在“鱼缸”里养孩子是父母最失败的教育
看完这两个案例,不难发现:孩子生病的症结,源自家庭。父母的控制欲,对孩子而言,就是成长的灾难。
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“鱼缸法则”,讲的是:三寸长的热带金鱼,养在鱼缸里,无论养多久、喂多少鱼食,个头始终不见长。直到有一天,鱼缸破了,人们将鱼换进大水池中后,惊讶地发现,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鱼就从三寸长到了一尺。
小小的鱼,尚且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,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。
把孩子束缚在以爱之名的“鱼缸”里,过分的干预、插足和保护,孩子不但难以长成“大鱼”,还会失去自主选择的机会,变成暗淡无光的“木偶人”。
知乎上有人问:“被父母控制得密不透风是种什么感受?”一位网友诉说他的苦楚:19年来,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活着,一开始,我还会努力地挣扎,想要逃离父母的魔掌,可后来发现,我越挣扎父母越想束缚我,把我变成他们的“附属品”。
再后来,我就觉得人生就这样了吧,反正我都做不了主。
每天一睁眼,就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,有一种溺水的感觉,不知道自己在哪儿,要干什么,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,更不知道如何自救。
来自父母的管控,就像四面八方扑来的海水,把我淹没。我觉得我要疯了,不想熬了,可不管我怎么闹,怎么哭,都没用。
站在学校的窗台,我就想往下跳,想着父母到时会不会痛哭流涕,后悔不已。十几岁的孩子,本该青春活力,充满朝气,可他们却只能在父母的控制下苦苦挣扎,被这样的角斗和撕扯耗尽能量。
心理咨询师柏燕谊,曾将无休止的干涉比作“爱暴力”。
这种爱暴力,对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损伤,有的孩子表现为精神死亡,有的孩子则表现为精神叛逆。
有时候,父母越想控制,孩子越容易失控。当父母挥着“爱”的大刀,把孩子圈养在“鱼缸”里,事无巨细地为孩子规划,逼迫孩子顺从时,孩子失去的不只是独立生存的能力,还有对人生的自我掌控力。
而一个失去了自我掌控的孩子,又如何感知幸福呢?
把控制当成爱,将孩子禁锢在“鱼缸”里,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。

父母要学会放手敢于做孩子的“破缸人”哈佛有一本畅销书,名为《为未知而教,为未来而学》,指出:大部分教育活动都强调短期成就,如认真完成作业、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等,不太关注长期回报。
但孩子即将面对的世界是灵活多变的,兼具未知与已知。简而言之,父母把孩子圈养在鱼缸,自以为这样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,其实是一种短视的爱。
优秀的孩子背后,站着的往往是一位有远见,敢于放手让孩子闯的父母。
想起90后北京姑娘涵一的逆袭故事。曾经,妈妈为了让她走音乐路线,挤占了她全部的课外时间。每天放学后要练三小时古筝,周六上午要练声乐,下午弹古筝,周日则去民乐团。几年下来,她觉得痛苦,焦虑,不愿再练习,妈妈气急时,就拿咖啡泼古筝上,有时甚至拿起菜刀剁起琴板。母女俩之间,常常闹得不可开交。直到后来,妈妈自觉要改变,就去广州学了教育学。自此,妈妈不再逼着她学这学那,而是选择放手支持她。
女儿想报美术高考,妈妈同意了。结果考砸了,妈妈安慰道:“我相信你,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。”女儿逐渐放下压力,复读一年,去了几千里外的景德镇学陶瓷,妈妈没有阻拦,只是一步步引导她如何规划未来,让她飞的更高更远。
大学期间,妈妈只供学费,不供生活费,让涵一在生活中磨练了一颗强大的内心,也拥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。毕业后,涵一打算去韩国攻读研究生,妈妈依旧大力支持,教女儿做好职业规划。如今的涵一,变得格外自信,开朗,有主见,有能力,在号称“京城第一窑”的京彩瓷博物馆担任陶艺老师。
听过一句话:教育,要站在孩子的未来看现在。
真正有智慧的父母,不会把孩子捆绑在眼前的方寸之间,更不会放任不管。而是做孩子内心世界的定海神针,给他们力量,为他们兜底,站在孩子一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默默陪伴、守望着孩子。
他们深知,在该退出的时候得体退出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和成全。
有句话说得好:给以鱼缸,则困于浅水;投以海洋,则深海无惧。父母给孩子的世界有多大,孩子的未来就有多远。很多时候,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,总觉得孩子应该听父母的。不然他们就是坏小孩,不然他们学不好。
但其实,所有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,我们不妨蹲下来,多倾听他们的声音,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世界。
或许,我们将收获一个全新的视角。而那些不必要的悲剧,或许也就能避免了。文来源于男孩派(ID: boy666dj)(*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图虫创意。)
如果你有其他任何问题,点击右下方在线咨询、左下方留言,即可享受1对1免费服务 www.xdjunxiao.com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不要在“鱼缸”里养孩子!